补齐公共图书馆发展短板
不独读者,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也在过去10年间飞速增长。据官方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多家,且所有公共图书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过去10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飞跃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布局与推广。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2018年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公共图书馆总量逐年增多,布局越发合理,各地社区图书馆贴近居民,这应该是读者数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另外,近年来纸质书价格持续上涨,相比之下,公共图书馆内的图书免费借阅大幅降低了阅读成本,刺激了办卡率和借阅率的提升。
不过,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共图书馆主要分布在城市,图书资源较为集中;乡镇、村级等基层图书馆数量少、分布不均,图书种类少、更新慢,缺乏专业管理,重建轻管、利用率低等。当前,须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和优化,加快补齐短板,让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
抓紧制定做好公共图书馆法的衔接工作,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城乡公共图书馆的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还有不小统筹和优化的空间,要着力构建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资源服务体系。省市级图书馆可与基层图书馆联动合作,共享图书资源,进一步降低公共图书馆的借阅门槛,让更多居民以更低成本更便捷地享受借阅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探索引入市场化经营模式。各地可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依法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管理服务工作,鼓励在公园、街区、商圈等公共场所建设公共阅读空间。采取政府托管、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措施,对社会力量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给予扶持。各地可鼓励市场化经营,适当引入多元化服务项目,打造沉浸式阅读环境,探索开发共享型阅读空间,多样化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
举办更多“阅读+”文化活动,进一步涵养书香社会。各地公共图书馆可大胆尝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四大类文化机构融合发展,发挥各自优势特长,举办综合性“阅读+”文化活动。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与学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学术研讨、文化创意、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特色服务。
加快基层图书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加大图书电子版权购买和开放。目前,智能手机已全面普及,适合在乡镇、农村推广数字化阅读。可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由此打破地域界限,充实基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帮助当地居民借阅更多种类的电子图书,打造“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作者:张书增,系首都社会安全研究基地研究员、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