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性循环抚平生态“伤疤” 粤北矿山重披绿衣
广东国企构建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环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廖梦君 张爱丽 通讯员 谢亮辉 杜文光 李敏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锦程
在粤北南岭山区,当地矿山企业的绿色转型之路,从一草一木开始,却牵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修复前,矿山重金属随着雨水下渗,会在大地上撕开一道寸草不生的伤疤;废水没有了植被的阻挡,会流入地下水和下游河水,给居民饮水安全带来隐患。而曾经千疮百孔的矿山,在经历修复后,也可以重现山水相依、水木共生的良性循环……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深入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山矿”)和中金岭南凡口铅锌矿(以下简称“凡口矿”)发现,通过多管齐下的举措,曾裸露的废矿山、尾矿库等处已被茂密植被所覆盖,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如何让矿山“伤疤”焕发蓬勃生命力?如何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防控?站在矿山转型升级的新风口上,大宝山矿和凡口矿的绿色转型新篇章已经开启。
结与解
国企出手治理民采“伤疤”
21世纪初,大宝山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曾引起各方关注。2001年3月10日,《羊城晚报》曾在头版刊登题为《上坝村,生命之源死了》的报道,揭露了在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上坝村的水污染情况。报道称,“由于污染成分不同,河里(指横石水)的水色一年四季总是红色与黑色交替变换,还总是发出一股硫酸的刺鼻味”。
水污染的根源,指向大宝山及周边地区民采民选的泛滥。公开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大宝山及周边地区出现了大量民采民选活动,最猖獗时民窿达到了119条以上,选矿厂8个,洗矿点20多处。
2012年以来,大宝山矿区周边非法民采得到控制,但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的“伤疤”却未得到修复,这一重担落到了大宝山矿的肩上。
大宝山矿环保部部长陈涛从2016年开始从事环保工作,生态修复的难度远超他的想象。新山片区是遭受民采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在前期爬坡勘测地形时,陈涛发现现场“满目疮痍、污水横流,酸性重金属废水流入下游,严重影响横石水水质”。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看不见的地方。矿区土壤含有大量金属硫化物极易氧化产酸,会造成矿区土壤及地表水酸化严重,pH值普遍在3以下;降雨也导致大量重金属溶出。
“与其说这是我们进行生态修复的‘契机’,不如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倒逼’,民采引发的主矿体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风险和生态治理的压力。2013年起,我们主动承担起生态修复的社会责任。”大宝山矿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勇告诉记者,此后,大宝山矿开展了11项重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修复治理。
灰与绿
“火星复绿魔法”让矿山重生
“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因为水的迁移性比较大,容易把污染物质带出去,为此我们启动了清污分流工程。”陈涛介绍,山上流下的达标水通过截污分流沟直接排出;而大宝山矿和新山片区民窿排出的污水被收集起来,汇入下游新建的两座污水处理厂。
在复绿方面,土壤酸化导致直接种植植物无法存活。陈涛介绍,大宝山矿与中山大学等科研团队一起开发研究了“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这被誉为大宝山的“火星复绿魔法”,“我们提前在苗圃场培育好适合矿山土壤种植的苗圃,然后根据不同点位的土壤情况加入改良材料,最后再进行大规模种植,这样两三个月就长得绿油油的了”。
如今的新山片区,乔木、灌木、草本、蕨类等植物覆盖了暗灰色的坡面。植物能在土壤中形成一个厌氧层,减少氧化产酸的效应,让地表水及土壤pH值逐渐恢复至原始山体水平。
这项“火星复绿魔法”,同样被运用于凡口矿尾矿库的复绿中。
凡口矿共有三个尾矿库库区,此前尾矿库的地表完全裸露在外、毫无生机。采用传统方式对其进行复绿工作面临两大痛点:一是附近土壤“特别酸”,pH值只有2.5-3.2,同时还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植被几乎不可能存活;二是如果采用“客土法”再进行覆土工作,就必须要去取其他地方的洁净土,极有可能造成次生灾害,成本也较高。
凡口矿环保管理中心环保管理科科长刘威向记者介绍,在大规模运用创新技术后,如今仅在二号库区便已完成了440亩的生态恢复,“在复绿后,这个矿区的草地里多了野鸟、野鸡、野兔的身影,光是植物种类就有30多种,之前有个参观通道,现在都被茂盛的草木所覆盖”。
加与减
实现废石、尾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矿山的生态修复是一道算术题,不仅要对废石、尾砂等做“减法”,还要围绕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做“加法”。
“我们选矿厂就是出产品的地方”,凡口矿选矿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周艳飞介绍,凡口矿选矿厂1968年投产,受制于早期选矿技术的不成熟,当时选矿厂的铅锌综合回收率不到60%,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创新,如今的铅锌综合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2%,“对于复杂硫化多金属矿而言,这个选矿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资源化利用,一块废石也能重新发光发热。凡口矿副矿长邓波向记者表示,以往废石除了用于井下充填,就只能在地面露天暂堆,废石中铅锌等在雨水的冲刷下,可能渗入土壤,进而污染水体和土壤。“如今,井下采掘废石经过破碎后,通过智能光电分选技术将矿石分捡出来,送入选矿厂进行浮选,创造效益2000万元,分选后不含矿的废石则制成建筑材料销售,每年为我们新增2300万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凡口铅锌矿在尾砂处理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细粒级尾矿在井下充填方面做了大量实验,包括细粒尾砂压滤、细粒尾砂充填材料试验等,为全尾砂充填做了技术储备。
“采矿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破坏型’夕阳产业,而是能与自然共生,与绿色共存的生态智能型产业。”邓波颇为感慨地说道。
大宝山矿同样注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资源综合利用就是要对矿产资源‘吃干榨净’,我们要提高选矿技术,让资源最大程度地得到利用,为下游产业链作保供。”钟勇表示,通过全流程优化铜硫采选生产线,综合回收铜硫铅锌钨等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将贫化率、损失率分别降至3%以下,铜硫选矿回收率稳定在“双86.5%”以上。
今与昔
展开绿色生产标本兼治新蓝图
站在大宝山矿采场高处,可以看到从高到低形成的一级级坡面和阶梯,这是由于露天矿需要对地表覆盖层进行剥离。下方,挖掘机、运输车正在紧张作业;上方,一抹绿意早已覆盖了坡面和阶梯。
如今,大宝山矿已经形成了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采矿厂厂长赵兴介绍,阶梯的绿化用到了与新山片区相同的种植技术,对岩质坡面,他们则采取挂网喷播的模式,“复绿之后的终了边坡可大量减少酸性重金属废水的产生,构建新的生态平衡”。
“目前,我们积极开展基于‘双碳’目标的矿山减污增汇协同修复技术研究,构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碳收支评估体系,推进产业化应用,初步探索形成了贯穿矿山修复全过程的减污增汇策略。”钟勇强调,下一步,大宝山矿将以5A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制定绿色矿山建设提升方案,展开绿色生产标本兼治新蓝图。
“傻大黑粗”曾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采矿的印象,但凡口矿以绿色化转型颠覆了这一认知。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利用,无不展示着凡口矿绿色化的颗粒度。
“凡口矿持续加快智能矿山建设,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融合。”邓波介绍,凡口矿采用湿式共振栅除尘技术处理井下回风,实现井下回风超低值排放,每年节电400多万度;实施帷幕注浆工程,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矿山废水排放,井下疏干水年减少65%以上。
走进今天的凡口矿,昔日的生态疤痕已被抚平,给人以绿意盎然的整体印象,矿区绿化率达94%,绿化覆盖率达36%。凡口矿矿长田志刚表示,矿山将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加快绿色转型,打造花园式宜居宜业百年生态矿山。
在凡口国家矿山公园中,茂盛草木与矿车、铲斗、钻探等建筑元素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刘威介绍,矿山公园已成为当地群众、职工家属茶余饭后的聚集地,“矿山公园也作为工业旅游资源,融入环丹霞山的旅游市场”。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