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分论坛发言摘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 杨帅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育文
12月9日,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在中山市举办。论坛主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1个主论坛和5个平行论坛。指导单位,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特邀嘉宾、有关兄弟省市区社科联(院)、相关专家学者,部分省社科研究基地、地市社科联、论文入选作者代表,中山市代表等近200人与会。
在分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机制改革”“高水平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山为例”等5个主题进行研讨。现摘录精彩发言如下: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向晓梅:
解码问道看南方 助推改革多智慧
本届论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广东高质量发展展开学术对话,完成全部议程并取得丰硕成果。论坛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涵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列重大问题,提出诸多高站位、强学术、新前沿的独到见解。同时安排五场平行研讨,45位专家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等五个方面建言献策,涉及多领域内容,并以论坛举办地中山为例提出发展建议。论坛呈现四大特点:学术大咖云集,多位院士与资深专家带来前沿理论与政策见解;文理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催生创新思维;成果丰富多样,为广东发展提供多维度谋划与政策建议;紧密结合广东工作与地方需要,推动发展的智慧引擎。展望未来,论坛将秉承办会理念,更紧密结合工作需求,形成长效机制,加强成果落地转化并与专家学者加强联系。南方智库论坛将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源源不断贡献更多社科智慧与力量。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教授毛艳华:
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域”特殊制度环境下的跨境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机制、深化大湾区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机制、完善大湾区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粤港澳跨境合作发展新机制,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
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省社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徐现祥: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产业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从11%左右快速增长到现在的18%左右,已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未来,中国经济占世界比重从现在的18%进一步走到25%,需要“制造业当家+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目前,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约30%,服务业占世界比重约14%,从全球产业格局看,中国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开放,吸引全球优质服务业共同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二级教授陈伟光:
新质生产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不仅彰显了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更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表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的叙事折射出其对中国竞争力崛起的战略焦虑,其真实动机是通过限制中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以维护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需要加强全球分工、全球市场开发以及全球产业治理和全球科技治理等方面合作,通过全球协调寻求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路径,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暨南大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验室”省社科重点实验室主任、暨南大学原校长宋献忠:
构建基于中国情境下的ESG理论框架
自2004年在联合国报告提出以来,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论已发展二十周年。ESG与我国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五大特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重要思想高度契合。应构建一个与中国政策导向更加契合的ESG理论框架,基于中国情境下的ESG表现、披露、投资和评级,帮助企业和投资者识别与管理风险。未来研究应紧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等攸关民生福祉和国家经济转型等重大议题,立足国家战略、重视ESG表现的民生向度,开拓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广州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省社科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教授方美娥:
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
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是社科界的一个时代命题。在传播内容上,应明确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传播立场上,应以对话和共存的积极态度,主动设置中国式现代化议题,阐释中国道路与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逻辑的契合性、目标的共生性,以此消解西方霸权话语、实现与国际社会的话语对接;在传播方法上,应秉承平台思维制定传播策略,动员多元主体、激发跨文化共情、融合多模态话语、结合前沿信息技术实现全方位有效精准传播。
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省社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孙九霞:
浙江省乡村运营经验的有益启示
从乡村建设到整村运营的思维转型和模式探索是全国乡村振兴的新课题。浙江乡村CEO建设项目的新鲜经验,对破解各地普遍存在的乡村运营和农村职业经理人难题大有裨益。结合广东实践,推动乡村运营事业进一步发展,应着力于明晰明确乡村运营标准,转变农村职业经理人招募模式;精选试点运营村落,充分考虑地域差异,丰富运营路径;观照省情县域生动实践,积极总结推广成功典型,系统优化运营方案。
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省社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柯清超:
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应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大平台、教育大模型和教育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着力通过智慧教育大平台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通过教育专用大模型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加速教育教学的智能化升级、实现规模化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推动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进而打造世界一流的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理念、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广东财经大学“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省社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教授王方方:
以数字湾区双强经济模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湾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突破“资源稀缺”视角下的政府辅助性角色定位,从“资源生成”与“资源稀缺”的协整关系出发,构建数字湾区建设过程中“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双强经济模式,有望为破解堪称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难题提供全新思路。一方面,应以湾区市场作为支撑,高效发挥市场在数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应以湾区政府作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府在数据资源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投资方面的超前引领作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佳宁:
推动资本合理有序流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是推动资本合理有序流动。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加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金融服务的精准适配,进一步准确把握资本的特征与属性,正确认识资本流向、流量和流速对培育关键新科技、转轨产业新赛道、突破新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导影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本流通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引导资本有序赋能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廖胜华: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蕴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加强改革举措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增强整体效能;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创新”省社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蔡键: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加快推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广东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存在“城乡差距有缩小空间”“区域平衡发展未完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三大短板。建议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着眼县域驱动,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强调城乡互补,打破要素流动二元结构壁垒;三是推动科技赋能,释放县镇村的内生驱动活力。
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邵念荣:
新质生产力赋能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律昭示,政策驱动和引导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广东可基于政策落地和效应评估,围绕“至2027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规上医药工业规模超5000亿元”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在强化人才培育、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协同、优化市场准入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方面,适时优化路径,完善措施,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陈池:
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进程中走在前列
要通过立法促进广东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走在前列,为全国提供有益借鉴。广东省经营主体全国第一,呈现出数量多、竞争力强、市场性高等特点,可考虑通过地方性立法方式加快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党组织运作与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出资人、经营者与职工的权益有机结合,促使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
广州大学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张仁寿:
多措并举推动广东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既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利器”。着眼长远,应科学谋划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优化先进制造业的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四链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广东模式”,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协同性,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带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以大幅度增加先进制造业研发投入,缓解先进制造业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推动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
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机遇锻造中山出海新优势
中山底蕴深厚、区位优越、产业根基坚实,于大湾区浪潮下出海发展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应升级交通基建,强化港口建设,加密与“一带一路”、RCEP成员国港口直航班次,加快中山制造“出海”。应推动产业协同,打造“中山制造”统一品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盟;提升国际知名度。可对接港澳科创与金融资源,利用港澳金融助力企业境外上市、发债深化“港澳科创+中山制造”,为出海注入动力。应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国际经贸法务平台,出台外贸人才引育政策,满足企业需求。要文旅融合打造“软实力”,以孙中山文化资源串联景点,借国际赛事、活动,邀海外媒体、旅行商共同传播中山魅力。
暨南大学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陈林:
以中山市为例观照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测度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布局合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家居和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有明确发展规划与产值目标,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R&D经费投入强度均有增长。中山市正通过“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的城市布局,深化改革创新,增强产业综合实力。中山市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度较为突出,各支柱产业融合度变化不同。建议中山市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资、支持科技研发创新、完善创新支撑体系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省社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程永林:
绿色金融革新与产业重塑: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全球经济治理转型
外生冲击下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性,叠加能源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促使产业链重塑,产业安全、投资及金融安全问题凸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和潜在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美欧共识增强,战略同盟趋势明显,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合作加深的总体态势下,可考虑通过绿色金融革新(如绿色债券扩围、碳市场完善)支撑产业重塑,进而协同产业绿色转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可向全球提供经济治理新方案,引领经济向可持续方向革新,为全球经济治理转型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