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改30年弊病渐显 业者指两岸高教融合发展是良策
1994年,台湾民间团体和学者提出“广设高中大学”“教育现代化”等诉求,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就此开始。30年过去,面对“少子化”等因素的冲击,反思这场教改的声音愈强,“短视”“一开始就错了”等批评声不断。
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15日至17日在福建福州举办。会上一场学术交流活动中,多位来自台湾高校的负责人分析了台湾高等教育现状,并表达了两岸高等教育热络互动、加深合作,两岸师生有来有往、常来常往的期盼。
私校“退场”、教师“漂泊”,台湾高教怎么了
据台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23学年各学制共有112个系所注册率为零,多所大专院校因招生困难面临“退场”。
“教改后,台湾的大学数量变多、门槛变低,这看似良善美意,实则降低了教育质量,让校方、教师和学生处境尴尬。”台湾世新大学校长陈清河说,检视教改这30年,就当时现状作出的改革举措却越来越不适应如今社会,“教育是百年事业,应该长远考虑。”
台北市立大学教授董德辉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表示,私校经营困难、教职一缺难求、生师比居高不下、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台湾高教近年困境不断加剧。“当学校经营难以为继,台当局少量的拨款对学校而言就格外‘珍贵’,给不给还要‘看你学校表态’。”
“两岸师生的盼望是一致的”
要交流、要合作是交流会上两岸高校负责人的共同观点。“两岸师生的盼望是一致的,就是要多走动。”台湾艺术大学原校长谢颙丞说。
谢颙丞提到,大陆高教优势清晰:一是学生人数、经费投入非常庞大;二是良好的工业和制造业基础为学生就业和校企合作提供较成熟的场域。“两岸高教领域如能加深良性互动,对优化台湾高教生态是很有助益的,招生不足、资金匮乏、人才浪费等现象也能得以改善。”
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李功勤回忆陆生赴该校交流时的场景。“十几年前,我担任主任秘书一职,负责照顾来世新大学的陆生。我们清明节一起包润饼,中秋节一起剥柚子,大家和谐友爱。”李功勤介绍,2011年台湾正式开放陆生赴台就读,陆生数量迅速增长,在台参加短期研修的陆生一度超过三万名,盛况空前。
不少校方负责人表示,受两岸关系影响,如今交换生规模与全盛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学位生数量更是“简直要归零”。台当局近年出台的相关限制性措施,更加剧了两岸学生互访、教师互聘的阻力。
象牙塔外更有一番天地
“我们如今谈融合发展,其实两岸一直以来都在融合,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陈清河已在世新大学任教42年,多年执教生涯让他认识到,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象牙塔外更有一番天地。“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和了解真实的世界,用健康理性的态度看待事物,他们的很多观点自然会有改变。”
“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可能暂存一些阻碍,但文化本身是完全没有障碍的。”谢颙丞说,从中华传统文化,到年轻人时兴的娱乐生活方式,两岸青年有着诸多共鸣。大陆影视剧、游戏、综艺和短视频等,得到了许多台湾受众的欢迎,小红书等大陆社交软件,也有不少台湾年轻人在使用。“当超越意识形态藩篱,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通点一定比想象的还要多。”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两岸青年学子厦门展开学术探讨 聚焦“提振与汇聚”
第九届两岸学子论坛8日在福建厦门举办,吸引约300位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与会,围绕提振与汇聚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探讨。 主办方称,为 [详细] -
学者:中国式现代化为台湾民众带来重大机遇
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近日在北京表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大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 [详细] -
品家乡味、唱两岸歌 台青与大陆同学共度冬至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朱贺 张杨彬)喝一杯台北街头常见的仙草蜜,尝一口家乡品牌的热汤圆,合唱一首两岸熟悉的流行歌曲……22日晚, [详细] -
侯友宜称若当选将推进与大陆对话协商交流合作 国台办回应
中新网12月27日电 国台办27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会上表示,当前,台湾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只要坚持九二共 [详细] -
国台办:两岸旅游不能全面恢复,责任完全在民进党当局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13日在北京表示,两岸旅游不能全面恢复,责任完全在民进党当局。面对岛内旅游业界呼声和近日台湾游客抢得来大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