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外,这些建议将让青少年“科学热”持续升温
发布时间:2024-03-16 09:50:29来源:
在泡沫的火焰中、矿泉水瓶的意念形变、特斯拉线圈的雷电魔法……近期,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众多掌握“仙术”的教育者,吸引了数百万网友的瞩目。他们并非在黑板上单调地解释科学原理,而是运用日常物品,将课堂变得充满“仪式感”。这些教育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每当学生们发出欢呼,他们便带着一抹“邪魅”的微笑,详细解释背后的科学原理。
在互联网的另一端,这些“仙界”的教育者吸引了众多“野生”学生。有人评论道:“这种教学方式太棒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他们肯定会记得更牢,也更爱上科学课。”也有人感慨:“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那么,孩子们究竟喜欢怎样的科学课?如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青年网推出的“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短视频中,多位代表委员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
科普工作,是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坚实基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一直关注科学教育问题。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他向科学老师发出呼吁:“我希望科学老师们不要只让学生做习题,也不要只在黑板上讲解实验。实验探究才是科学课最应该有的样子。”
那么,如何让科学课堂恢复实验探究的本质?如何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科普信息化发展,并大力发展线上科普。同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也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大力开发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科普作品,实现科普内容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我们要用孩子们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科普。“不刷题的吴姥姥”是网名,本名吴於人,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吴於人,一位在物理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教育家,她曾任同济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她以独特的创意和生动的演示方式,在短视频平台上赢得了众多粉丝,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亲切地称她为“科学姥姥”。
吴於人强调,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她比喻科普的意义为:科技创新如同攀登高峰,而科普则是为这座高峰打造坚实的基础。只有当全民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吴於人认为,家长和教师的科学素养同样重要。只有他们具备了足够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接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
随着科普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的热度不断上升,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内容的专业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等。对此,专家指出,科普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那些能够将科学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的科学家。他们不仅能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的叶聪认为,科普工作是科学家的责任。他分享了“奋斗者”号的辉煌成绩:四年来,“奋斗者”号已完成230次下潜,其中25次深度超过万米,让32人成功下潜到万米海底进行作业,不断刷新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叶聪表示,这种刷新世界纪录、让深潜技术领先全球的“硬核”荣耀感,是他们团队中年轻人幸福感的来源。我时常致力于向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解释我们的装备是如何研发出来的,以及在海底如何运作。我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深海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科学的思维方式将伴随孩子们一生,成为他们受益无穷的财富。如今,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他们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北斗卫星团队和量子科学团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6岁和35岁,而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更是仅为30岁。
面对这样的成就,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他们?”以及“我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认为,我们应该鼓励高校学生尽早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通过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早地参与科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兴趣、能力和自信,同时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然而,如何在青少年阶段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呢?倪闽景认为,科学教育并非仅限于高科技领域,万物皆可成为研究的对象。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的夜空都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宝贵资源。
吴於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她从事科普工作多年,发现虽然科学类课程逐渐受到重视,但传授的内容仍以知识和技术为主,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难以挖掘青少年的科学潜能。因此,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科学教育模式。她不仅是网络上的趣味科普达人“吴姥姥”,更是青少年科学探索的引路人。作为智勇科创实践基地的顾问,我始终致力于推动青少年科普科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个基地,初中生和高中生有机会像大学生一样参与科研项目,得到专业导师的悉心指导。我们为4至18岁的孩子设计了贯通式的科学教育课程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了科创实验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才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
在孩子们的课题中,我们鼓励“万物皆可研究”的理念。我记得有一次,一名高三的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发现咖啡汁滴在衣服上后,过了一段时间会变得难以清洗,而且污渍中间颜色较浅,外围则有一片深色区域。他对此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进行研究。还有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于是研究乐器的发声原理;有的孩子则喜欢乒乓球,于是探索乒乓球的击球技巧。我们致力于培养孩子们具备科学家的方法和精神,让他们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并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虽然在科普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未来不一定从事科学相关工作,但我认为科普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拥有科学探究思维的孩子,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挑战时,也能够触类旁通,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受益无穷的财富。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