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前财爷指香港现结构性财赤 忧借债渡日祸子孙 现任财爷称毋忧
担任香港财政司长近十年丶后辞职以竞逐特首的曾俊华昨(3日)午在社交平台发文,直指香港已正式进入结构性财赤的年代,经济畅旺丶政府税项和卖地收入「大丰收」的情况,「恐怕有一段时间都未必可以会重现」。但看完新一份《财政预算桉》后,不少人忧虑香港将来要借贷度日。
他强调,永远不能以贷款应付日常开支,甚至是「『债冚债』,香港个荷包唔驶几耐就乾塘」。而「库房空虚」必然会影响政府的信用评级;外国经验亦显示,为支付债务利息,当地政府便会加税加费,各项公共服务亦会「大缩水」,结果须由子子孙孙去承受。
曾:港府不印钱 不能套用外国情况发债
对港府预计到2028/29年度发债金额只占本地生产总值(GDP)13%,远低于大部分先进经济体的说法,曾俊华亦以不点名的方式予以反驳,指不少政府确可以发债以支持经常运作,故有人认为,债务占 GDP 一成多亦非大问题,但香港只是一个地方特区,不可以像其他政府般「大量印钱纸」,故此不太适合把香港与其他国家相比。
曾俊华又认为,现时并非举债时机。他指出,在高息年代下,政府推出债券即使有 4丶5厘息,都未必吸引到买家,因为回报与储钱在银行相若。他质疑政府用借债得来的钱在外投资,能否轻易取得最少10厘的高回报来支付利息?「谂来谂去,都真系好难谂得掂。」
他总结,面对财赤,政府自然要开源节流,历任财爷在位时都有想过「加税加费」等开流措施,但都会带来极大痛苦,全都不易实行,而且数额与逾千亿元赤字相比,根本是杯水车薪。归根究底,还是要节流,减低政府支出。
他强调,要一并检视经常和非经常开支,包括基建项目的开支,否则政府将永远走不出结构性财赤,长此下去,质疑是否符合《基本法》对香港公共财政要量入为出的要求。
港府反驳 陈茂波强调发债投基建免楼价飞升
对于前任的警告,财政司长办公室即日回应,强调已表明发债收入不会用于经常开支,全数投放在基建和工务工程,认为这些项目可带来回报,提升竞争力及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当局重申,已提出财政整合计划,预计未计及发债收入的综合帐户可望于叁年后恢复收支平衡。
现任财爷陈茂波今常4日)早出席电台节目时再派定心丸,并指香港楼价在曾俊华任内上升两倍,是因为港府当时停止造地丶基建投入不足,导致土地供应不足,以致楼价上升,市民只能呆看,强调今届政府不会再容许相关情况出现,会掌握土地供应权,确保房屋供应充足,相信市民捱楼价飞升的苦况不会再现。
对于曾俊华指高息年代下推出债券以投资基建的回报将难以支持还息,陈茂波则认为,发债息口不一定要高达 4丶5厘,因为港府会审时度势,加上库房有七千多亿港元储备,毋须急于在某段时间内发债。而市场亦普遍预期息口今年会见顶,稍后将开始回落。
陈又说,政府未偿还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维持在 9%至13%的安全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港评估时亦认为港府财政非常稳健丶缓衡空间很阔。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