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撑起航天英雄生命保障伞

发布时间:2023-06-04 11:24:40来源:
  撑起航天英雄生命保障伞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卫勤保障任务纪实

  一路转战三千里,双肩托举航天梦!

  从祖国的心脏首都到无垠的戈壁深处,神舟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每一次都伴着星光悄然出征,迎着晨曦默默返途,忠诚履行着党和人员赋予的航天医疗救援任务职责,时刻准备着以一往无前、无惧牺牲的血性胆气,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技术技能,护航航天英雄平安归来。他们圆满完成了历次神舟载人飞行医疗保障任务,扛起护航飞天梦的如山责任。为了迎接航天员安全回家,他们已拼搏了数个日日夜夜——

  万全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说它特殊,是因为电视机屏幕上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但他们却始终坚守着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底线”。从神舟五号至今,该中心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已历经10次神舟号的发射、回收任务。

  2023年12月神舟十四号返回后,医疗队马不停蹄再次转入神舟十六号载人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返回“一上一下”卫勤保障准备中,迅速抽组成立专业有保障、技能有磨砺、岗位有历练的专项任务队,投入紧张的备勤备战准备中。队伍中既有卫勤任务“老手”陈志明、抗疫党员先锋彭星、远海伴训模范赵琳,也有卫勤精武标兵孙培鸣、手术技能“达人”孙移坤、急救“小百科”朱明……老中青搭配、梯次衔接。

  此次他们瞄准神舟十五、十六号“一上一下”间隔仅5天,任务转换快、准备时间紧、保障要求高、凌晨作业难的实际,反复研讨任务保障特点、难点、堵点,形成“抗疲劳、防差错”6大类93种医疗救治预案,构建优化了一整套卫勤救护程序。

  “医疗救护系统设置机载和车载两个平台,一旦航天员‘被动出舱’甚至更大的意外发生,这两个平台都会在最快时间到达返回舱执行抢救任务。”医疗救护队领队高俊峰介绍道。救护平台上,设备多达1500余件,抗休克药、抗中毒药等57种急救用药随时备用,还有28个急救手术包,甚至将设置齐全、装备精良的ICU搬到了直升机上,可以在第一时间开展手术。

  “习主席指出,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作为医疗救护队,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就是打胜仗,只要存在0.01%的危险,我们就必须做到100%的准备。”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队长顾建文介绍道。主着陆场涵盖沙漠、丘陵、湖泊、戈壁等复杂地形,为顺利完成任务,率队到达着陆场的这些天,顾建文一刻也没有休息。他带领医疗队员乘坐直升机机动1800公里,飞越巴丹吉林沙漠,全面考察地形地貌,细致完善救治方案,实地调研后支医院应急医疗准备情况。

  针对航天员乘飞船着陆时最可能出现的伤病,专家们都一一进行了应对设计。比如,冲击、碰撞、高温、燃烧等各种物理性损伤,气体中毒、减压病等,都必须立即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医疗救护。为此,医疗队专门针对缺氧、脏器损伤、化学中毒、颅脑损伤、外胸损伤和肢体损伤等多种复杂伤病,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施救方案,而且具备了航天员一旦出现多种伤情状况下的及时救治能力。

  科学保障只为平安归来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小小的差池、失误都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巨大伤害,我们必须全力守好航天员健康平安的坚实防线。”从神舟五号载人航天试验任务开始,这支医疗队顺利完成历次航天员医疗救护保障任务,每一次任务的成功,都离不开一批批医疗救护队员们严谨细致、不断探索的脚步。

  神舟五号,首次航天救护,他们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缜密的逻辑推论,填补了航天医学救护“0”的空白;

  神舟七号,首次采取“一机盯一人”的办法展开施救,为拯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神舟十一号,首次冬季返回,他们开展野外低温微光条件模拟急救演练,在-18℃的冬夜每小时进行户外实测,最终探索出一整套极寒条件下增温保温办法和救治措施;

  神舟十二号,首次开展飞船待发段、上升段、在轨飞行段和返回搜救段的全过程医疗救护保障,针对航天员在轨时间刷新最长纪录,系统梳理形成十种典型伤情救治原则,达成专家共识。

  神舟十四号、十五号,首次“太空会师”,非正常情况返回可能陡增,面对新要求新挑战,医疗队员再次向医学高地发起冲锋,并圆满完成任务。

  尽管医疗救护专家们经过多批次近二十年的艰苦训练、反复磨合,早已练就一整套精益求精的急救处置措施,从抢救技术、药品准备到医疗器械都已达到一流的水平,所能想到一切航天员有可能遭受的伤病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为了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他们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总希望再想全一点、想深一点、想细一点。

  针对每次载人航天医疗救护任务不同、人员不同、在轨时间不同、返回窗口期的气候环境不同,医疗队员们把每次任务都当作一个崭新课题进行攻关。为确保任务圆满顺利,队员们全面评估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安全风险,修订完善《航天员极端条件下医疗救护实施预案》等12种处置预案。曾参加过神十四医疗救护任务的普通外科医生孙培鸣介绍,航天员可能出现的医学问题主要有空间运动病、心脑血管病症、感染性病症、各种疼痛以及发生概率很低的烧伤、急腹症等医学急症,飞船返回段和着陆后,工况异常情况下航天员有可能发生着陆冲击损伤、体力消耗过大、疲劳过度等,“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就必须争分夺秒,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此,队员们集思广益,反复修改不下10余次,最终完善了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方案、着陆场医疗救护保障实施方案、航天员可能发生的意外伤情及急救流程等内容。

  “这是目前国内非常先进的骨髓腔穿刺枪。”队员孙晓微介绍道。为提高急救能力,在不断创新优化保障流程和治疗方案的同时,医疗队还更新配备了全新的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和骨髓穿刺枪,相继引进添置了数字式胸腔引流系统、可视喉镜、背负式碳纤维氧气瓶等设备。医疗队员周君君介绍,医疗队所用设备均按三套配置,加配一套备用;所有用电设备均配备三块备用电池,保证续航时间;所有设备均配备操作流程卡片,每名队员均熟练掌握。

  百炼千锤甘做无名英雄

  救护队每次演练中都力求精益求精,队员们知道,尽管自己千辛万苦做好了准备,真正用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就是这几乎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他们也要避免发生。通过反复、全程、实打实的演练,对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可能反复研讨,救护队员们才将一切应对举措烂熟于心。

  紧张、系统的演练几乎都在深夜进行。队员们生物钟都打乱了,睡觉成为一种奢望,但只要“演练开始”的命令下达,一个个便立刻精神抖擞投入战斗。

  “报告指挥员,发现01号、02号、03号救援目标,迅速开展查核。”只见医护队员们俯身站在机舱门口,从15米的高处一跃而下,没有一个打退堂鼓。

  他们首先将模拟航天员抬到铲式担架上,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后,立即护送进入救护直升机。孔祥锴发出指令,赵琳输送氧气,朱明开始心电监测,高晓佩建立静脉通道……。经初步验伤,按照原定救治程序展开急救……演习于第二天上午10时结束,返回驻地,大家立刻顾不上休整,又迅速对演练进行复盘。

  航天员在轨时间长,着陆场地质条件复杂,这一系列情况导致伤情出现概率增加,医疗救护困难加大,必须苦练医疗救护技能,及时到达、迅速诊断、有效处置。

  医学急救“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飞船返回偏离落点,落在沙漠、山地、湖泊,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车辆无法进入的情况,为快速到达着陆地点,医疗救护队员每天随身携带舱前急救设备坚持训练六七个小时,负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争取最短时间展开紧急救治。夏日戈壁骄阳似火,风沙弥漫,训练一天下来,队员们耳朵眼里都是沙土,脸上脖子全是泥印,一个个都成了泥人。茫茫大草原记录了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队员们一次次医疗救护空地协同演练、全域协同演练的身影……

  苦练医疗救护技能是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大家不分专业、不分领域,比着学、争着练。用于病重或战场急救中的骨髓输液系统的使用,平时很少接触,医疗救护队专门买来羊骨头练习。骨科医生齐红哲边实践边为大家讲解操作要点,大家很快掌握了操作技巧。心血管内科医生毛帅为大家培训了便携超声的使用及紧急心包穿刺操作技术。医疗救护队像戈壁滩上的 “骆驼刺”迎风斗沙,磨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应急救护能力,顽强奋战在医疗救护保障第一线。

  多年来,为载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的神舟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队员们,总是默默无闻、甘居人后。队员们说:“希望自己的队伍永远是一支‘用不上’的队伍。”尽管没有人希望现场医疗救护最终能派上用场,而正是这些幕后的无私奉献才使得航天员们的生命安全变得更有保障。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