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探索高质量发展育人之路
西安培华学院高度重视招考工作,在学校招生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严肃工作纪律,深入落实“阳光招生”。一是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完善协调配合机制;二是严格招生计划管理、严格进行新生资格复查;三是实施招生业务工作制度、规范招生考试管理监督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一直稳居同类院校前列。
创新驱动产教融合 转变育人模式
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变“知识教育”为“知识能力教育并重”。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实施了“六个一”(一专业、一企业、一协会、一学会、一研究所、一社团)工程,鼓励各专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导入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产业学院,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3项、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6项。推进协同育人。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的实施意见》,自主开发了“两库”信息化管理平台,有100余门行业企业课程和2000余例真实项目案例,实现全校范围内“两库”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积极将产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20项,有101项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15项,其中185项转化为教学资源。注重技能训练。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以实验实践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均在50%以上,其中,工、医、艺类专业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的完成比例达90%以上。实施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促进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协同提升。拓展学科竞赛。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跨专业、跨学科融合创新水平。出台《西安培华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多项高层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近三年累计获奖学生5843人次,占学生总数的29.5%。
深化创业教育 提升就业水平
提供多元指导,激活学生就业创业热情。学校依托校院两级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着重打磨精品创业就业体验活动,重点开展“名花有主”求职大赛、“就业体验周”“求职工坊”“简历门诊”“企业文化进校园”“就业大讲堂”等就业指导精品活动。依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通过《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及“亲情孝道体验”“志愿服务体验”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完善生涯规划及全面发展。开展“大创”项目立项工作,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学校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实践创新、切实可行”的原则,成立了“新零售商学院”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有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每年面向在校本科生开展“大创”项目申报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并配专职教师进行专业化指导,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多次获奖。
提高教学效果 打造科学课程体系
积极打造“金课工程”,形成特色和示范引领。学校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立项13门,累计建设校级应用型示范课100门、院级应用型示范课218门,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示范性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协作,引进企业真实案例及师资团队。学校鼓励校企共建师资团队为本科生授课,以“校中企 企中校”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将校企共建真实项目、案例库作为课程内容资源之一,增强课程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适用度。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原则,采取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西安培华学院课程评估实施办法》,依据“西安培华学院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课程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导向性,不断完善学校应用型课程改革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构建暖心校园 深耕“党建+服务”育人理念
采用“党建+服务”育人模式。学校树立“大党建”理念,形成以党的建设为核心的纵横体系,实现党建和业务“双谋划、双丰收”,充分发挥和释放高校“党建+”引领育人实效。积极梳理研究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在图书馆、后勤、安全保卫等服务工作中,全面落实“问责制”,推广“微笑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强服务育人载体建设。学校通过选聘优秀校友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吸纳优秀校友加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依靠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院平台,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人进校园开展“革命后代讲家风”系列活动;积极探索艺术化的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实践,极大提升育人质量。抓住时代机遇,西安培华学院将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优势,深化、深耕、持续高效地建设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