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态势·大势——2023中国经济首季观察
开局首季,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中国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市场预期加快好转,增长动能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稳健有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经济发展领航定向。
观察大国经济,既要认清当下运行之“形”,也要把握一年增长之“态”,更要重视长远发展之“势”。
针对各方关切的热点问题, 记者多方调研采访,从中国经济的“形势”“态势”“大势”全面观察中国经济。
看中国经济之“形”:经风历雨,开局首季经济恢复向好
春天的中国,生机勃发,万象更新。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暖意扑面、向上向好,神州大地上,一个个奋斗的身影、忙碌的场景传递信心与活力。
观察一国经济之“形”,要从“数字账本”看运行变化,从市面“冷”“暖”看活力几何,从行业、企业发展看预期信心。
以“数”观“形”,向上势头不断积蓄、全面回暖来之不易——
数据升降,是衡量经济运行的重要维度。
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中国经济从压力中转暖,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向上”之形基本确立,有望持续巩固。
“三驾马车”动力正在增强。
消费“暖”。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其中3月份同比增长10.6%。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6%。
投资“稳”。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继续对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
外贸“韧”。在外需走弱压力下,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长8.4%,比前两个月大幅回升7.5个百分点。
“宏观四角”平稳运行。
看经济增长——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4.5%,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实现平稳增长。
看物价——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保持温和上涨。
看就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年四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看国际收支——截至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39亿美元,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进入3月份,一些高频指标显示,经济回稳势头在增强。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工程机械开工率从春节期间的不足2%,快速攀升至3月中旬的50%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今年前3个月,中标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7.7%,其中,东部地区新增中标项目数量领跑全国,同比增速超过40%;3月生活服务业经营活力指数升至121.2,延续回升势头。
“投资‘稳定器’持续发力,消费活力企稳回升,经营主体信心加快修复,多项高频指标显示经济回暖向好。”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研究员杨道玲说。
新开局振奋人心,新进展来之不易。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风历雨的中国经济,努力实现整体好转,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
以“市”观“形”,人流、物流、资金流加快恢复,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世界超市”义乌又“热”起来了。3月以来,义乌物流、人流、交易额、外商入驻数量、新成立公司数量等数据全面回升。义乌国际商贸城日均客流量已达2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水平。
义乌之“热”,传递市场之“暖”。今年一季度,消费人气兴旺、交通物流提速、资金流转高效,经济循环加速畅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消费市场“热”起来。
夜游松花江、逛夜市、品小吃……天气转暖,哈尔滨夜间消费人气火热。“今年以来,餐厅就没有闲下来。”位于中央大街的老俄侨私房菜馆主理人娜塔莎说。
在各地热门商圈,“吃饭要等位、打卡要排队”场景再现,旅游、电影市场加快复苏。3月全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说,随着就业逐步恢复,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逐步增强。
交通物流“跑”起来。
39天破100亿件、67天破200亿件、96天破300亿件……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上午8时,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300亿件,比2019年提前99天。
国内航线加快恢复。根据民航局数据,一季度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1.26亿人次,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88.6%。
交通物流是经济循环“大动脉”。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3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连续2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连续4个月回升,达58.1%。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物流统计处处长胡焓说,3月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已回升至去年以来最好水平。供应链上下游活动趋于活跃,商品流通加快,行业活力增强。
资金活水“流”起来。
经济企稳回升,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随之上升,资金“活水”加快流向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3.6%,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在国内经济前景和预期改善,以及稳增长政策支持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回暖,企业信用环境整体改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
以行业、企业观“形”,回稳向上的中国经济,带动经营主体效益逐步好转,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广大经营主体,既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也是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撑。
几组数字,见证企业逐渐“回血”,行业逐步恢复“元气”。
——税收大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增速逐步回升,一季度同比增长4.7%。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类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8%、13.7%和9.4%,已超疫情前2019年水平。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升幅达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等8个分行业指数全面回升;截至4月18日,A股已有302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222家业绩预喜,占比达73.5%。
稳定的发展预期,是经济整体好转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回升;中国人民银行问卷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3.8%,比上季上升10.3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货币信贷、房地产回暖以及企业经营和居民就业的恢复看,经济恢复势头将进一步增强。
全球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票”。今年一季度,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859.88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900.2亿元。
整体观察中国经济运行之“形”——
消费快速复苏,为“开门稳”提供基础支撑;投资持续发力,大项目加速落地形成实物量;供给冲击明显缓解,原材料价格总体稳中有落;企业经营好转,行业暖意渐浓……
“‘形’稳‘势’升,需求明显改善,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明显,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有利支撑显著增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说。
开局起步,至关重要。
广袤的田野上,耕耘火热开展——
各地抢抓农时,推进春耕春管。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4月16日,全国已春播粮食1.4亿亩,进度同比快0.6个百分点。
辽阔的土地上,重大工程渐次推进——
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云南滇中引水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雄安新区启动区核心地段塔吊林立,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不断刷新“中国质量”“中国速度”……
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坚韧探索持续深入——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启动,紧密结合基础学科关键问题,布局前沿科研体系;多部门出台意见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
“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预计2023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关键引擎。3月底,世界银行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上调,大幅高于1月份预测值。
中国经济回升正如当前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难下的背景下,我们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实现了经济较快回升,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看中国经济之“态”:应对压力,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月同比下降7%,2月快速增长8%,3月大幅增长15.5%——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速由负转正、逐月回升,展现韧性。
韧性背后,是一个个经营主体创新求变,是国家政策精准发力、有力支持。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挑战中成长壮大。把握经济一年之“态”,不仅看当下数据升降,还要看如何应对挑战、爬坡过坎,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走好每一步路。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巩固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之“态”,关键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挖掘内需潜力、增强产业实力、激发市场活力、守牢风险底线,坚持以质取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抓突出矛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倾向“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
“一降一升”折射消费信心正在修复。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服务类消费明显反弹,但汽车、家电、住房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大宗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养老育幼、医疗健康等升级消费潜力巨大,但供给质量仍需提高。受需求不足和外部不确定性影响,工业产品价格仍在下降,企业效益恢复面临不少困难。民间投资亟待有效提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挖掘内需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仅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也是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发布,精准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从顶层设计、5年施工图到年度工作任务,一系列政策精准促消费、稳投资。
“从供需双侧发力,使有能力支撑的消费和有回报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稳定投资预期和消费预期。”郭丽岩说。
抓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实体经济大文章。
一季度,虽然中国汽车产销量同比小幅下滑,但整车出口同比增长70.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110%,成为支撑出口的重要力量。
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最关键的“胜负手”。
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持续攻关;升级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聚焦做强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着眼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
向着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迈进,既是短期应对挑战的抓手,也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我国聚焦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加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组建国家数据局;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2%;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
抓关键环节,着力恢复和改善社会预期,大力提振发展信心。
走进浙江杭州东湖街道的服饰车间,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前几年不想贷也不敢贷,现在市场好了,可以放开手脚做事。农业银行730万元贷款一周内到账,企业引入新流水线,今年产量将大幅增长。”多米服装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人感叹。
今年以来,全国上下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部门到地方,从优化营商环境、缓解招聘用工难题、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发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坚持法治思维,从制度和法律上落实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在稳定预期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新注册企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发展预期。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初至3月底,我国新注册企业约714万家,月均注册增速超52.5%,3月新增企业数量超过320万家。
抓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比去年大幅收窄22.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4%;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较去年收窄4.2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传递回暖信号。
一些城市楼市活跃度回升。一季度,广州商品房住宅总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3.81%。越秀地产累计合同销售金额同比上升约217.3%。
“随着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的释放,房地产销售出现积极变化,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逐步企稳。”付凌晖说。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方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定粮食生产、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补上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中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中国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5%左右。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这一目标既考虑了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也考虑了潜在增长能力和各种困难挑战。“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
看中国经济之“势”:把握发展主动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吸引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展览面积和企业数量再创新高……4月15日,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接力”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时隔3年全面恢复线下展,两天进场客流已近70万人次。
从消博会到广交会,万商云集、互利天下的盛况重现,再次凸显“世界市场”“世界工厂”的引力与活力。
正确研判大国经济,需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洞察大势,把握大势。
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空客获得中国160架飞机采购大单,跨国企业高管掀起访华潮……
今年前两个月,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1%。增速虽有所放缓,但结构升级的特征更加鲜明: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0.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2%。
投资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无论是持续增资,还是全新布局,外资坚定选择中国的背后,透露出对一个经济体增长潜力的持久信心。
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人才、技术、资金等各项要素,都可为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从人力看——中国拥有近9亿劳动力,超过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总和,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从“人口红利”升级到“人才红利”,将为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从实力看——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能够制造世界上大多数工业产品。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全球最大5G网络和光纤网络,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石。
从潜力看——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等加快推进,超大规模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放眼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风险挑战巨大,机遇同样巨大。
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前进路上的一切不确定性,新征程上的中国,在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
在山东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潍坊生产基地,近20条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
“今年以来,受经济回暖和各项利好政策影响,公司订单呈爆发式增长。”公司总经理郑兆河说,正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华光光电销售额逆市上扬。
造船业强势出海,一季度新接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2%;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天宇,订单量突破1000架;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成为出口爆款,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
外媒评论说,中国近十年来一直专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这些高技术领域正为中国经济创造更多更高的价值。
“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坚定践行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书写创新故事,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将不断汇聚。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持久动能——
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数据局……3月16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发布。
改革聚焦发展关键领域,对体制机制和机构职责进行调整和完善,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征程积蓄新的力量。
应对内外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最大程度释放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势能。
4月6日,“现代哥本哈根”轮缓缓驶离天津港码头。这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货轮新航线,将中国制造的机电设备等出口至欧洲,将欧洲生产的商品运回中国。
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多条线路业绩创新高;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速较外贸整体增速高12个百分点;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14个成员国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7.3%……国内国际循环更加畅通,为稳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更好挖掘内需潜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潜力和参与引领国际循环的潜力,提高经济自主可控发展能力,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一系列“实招”“硬招”精准发力。
中央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7亿元,安排668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一季度,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8.3%。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1.6%、6.2%,民生领域加快补齐短板。
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计划再开工改造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429个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将为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奋进、苦干实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砥砺奋进,中国经济定能长风破浪、行稳致远,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文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