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榆林“守艺人”匠心雕刻陕北文化:枣木为“纸” 刻刀为“墨”

发布时间:2023-03-25 20:20:59来源:
 “枣木就是西北汉子倔强性格的写照,枣树对生存的渴求呈现出生命的张力令人震撼,凭借着这片土地赋予的艺术灵感,握好刻刀,用陕北的枣木雕刻出饱含陕北文化的作品是我的使命。”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枣木雕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彦飞向中新网记者说道。
图为杨彦飞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杨彦飞的作品。 受访者供图

  据杨彦飞介绍,相传,佳县枣木雕刻最早出现于明代时期,人们起初利用枣木不裂不变形的特性,制皿、盘、碗等,用于盛放食物,摆放器物,在传承演化中,佳县枣木雕刻技艺吸收各地雕刻手法,融合当地特色,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枣木雕刻技艺,主要有雕、镂、镌、刻、镶、嵌、剔等技法。

  “儿时,我常帮着父亲刻画各种图案,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渐渐懂得了一些雕刻技巧。上世纪八十年代,佳县农村的生活较贫困,我常坐在枣树下,期待枣子快点结果,填饱肚子。”杨彦飞笑言,1978年他出生于佳县的木匠家庭,这也成了杨彦飞与枣树结缘深厚的根源。1996年,18岁的他怀着对木雕技艺的渴求,只身前往浙江深造,投入到木雕技艺学习中。

图为“枣”造型的木雕作品。 受访者供图
图为“枣”造型的木雕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008年杨彦飞开始将目光凝聚于家乡这片厚重的土地,枣木无疑是最好的“媒介”。一块枣木拿到手,杨彦飞会反复端详,根据枣木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走势等来构思,对枝、须、洞、节、疤、纹理及色泽进行搭配。“既要洞察入微,又要有整体观念。木雕是个功夫活,不能急,必须完全静下心来。”杨彦飞说道,遇到特殊形状的枣木,需以匠心独具的眼光,依形而雕,经设计、精雕、定形、打磨、上油等多道传统工序,做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谈及最自豪的作品,杨彦飞毫不犹豫地说是《信天游》,因其发挥枣木红而不艳、铁骨苍枝的特性,真实再现了陕北信天游的高亢,也彰显了陕北人质朴、刚毅、内敛的性格特征。2012年,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时也是自己的作品《信天游》命名,注册成立了公司,从事陕北枣木的雕刻加工,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也发现了陕北枣木的价值,纷纷拿来材料,邀其雕刻、加工。

图为杨彦飞正在雕刻。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杨彦飞正在雕刻。 受访者供图

  “收集老百姓用来烧火做饭的不成材的枣木,雕刻出更多具有陕北文化的工艺品,让传统技艺惠及乡亲们。同时也改变以往招收学徒的模式,采取活态传承、体验的模式,有老年人、大学生等学员,让学员先体验,体验后感觉喜欢再加入传承队伍。”杨彦飞希望将木雕手艺不断传承、推广。

  结合时代发展,杨彦飞还研发一些主题性的文创产品,2021年,他将枣木雕刻为陕北红枣,“以假乱真”的红枣木雕因其轻便小巧又独具陕北特色,受到市场追捧,销路广泛,真正让外地游客认识了枣木,认识了佳县,也了解了这片黄土地上的艺术。

图为杨彦飞正在处理木材。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杨彦飞正在处理木材。 受访者供图

  此外,他还创作了“头戴羊肚子手巾、手持旱烟袋的陕北老汉”“吹着唢呐打着鼓的民间鼓乐手”等颇具“陕北味道”的作品,大多展现了真实的陕北农村生活,既有对传承的坚守,也不乏对现代审美的探索,立足黄河两岸枣木,创作九曲黄河阵等黄河主题文化作品,让枣木展示当地文化魅力。

  “一把刻刀赋予木材新的生命,以枣木为纸,以刻刀为笔墨,人的一生,就像这手中的枣木,要在不断地磨砺中,坚守自己的位置,发现自己的价值。”杨彦飞表示,将用一生匠心雕刻出黄土地上独有的精彩,助力小小的枣木从陕北的田间地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完)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