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立遗嘱了
提起立遗嘱。
你首先会想到谁。
即将尘归故土的年迈老人?
抑或是被下达了生命倒计时通知的人?
2001年出生的恰凡就订立了遗嘱:“我觉得我需要它。我原来觉得我所有东西都属于爸妈,就只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我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无法跨越的阶层、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学习成绩、欠缺的交际能力,都让我觉得自己不够好。后来我才发现,自己可能有一些独特的社会价值,比如我写的代码专利、参加过的社会活动等,有传承下去的必要。”
年轻人都在遗嘱里写什么?
他们最看重的“财产”是什么?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开始立遗嘱了?
今天,不妨跟着我们一起走近立遗嘱的年轻人。
20出头的恰凡、金灵早早立下了遗嘱。爷爷和大伯的离世,让02年出生竹子陷入“在死亡面前,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的思考里,世事无常,为了不留遗憾,她决定给自己立遗嘱。有人害怕意外、有人担忧财产、有人恐惧死亡,立遗嘱是他们面对现实所作出的反应。
现如今,立遗嘱的人越来越年轻了。
中华遗嘱库首次公布的“00后”遗嘱数据显示:2020—2021年的立遗嘱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长了14.42%。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遗嘱总人数达到1204人,比上一年增长80%,而“80后”立遗嘱人数5年间增长近13倍。
他们的遗嘱里有什么?
在传统观念中,遗嘱似乎总是与死亡挂钩,因而不少人忌讳谈到这个话题。但事实并非如此。遗嘱的本质是依据法律规定的方式,对个人身后财产或其他事务作出提前规划。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年轻人离死亡很远,并没拥有多少财产。这群人立遗嘱,是一个反常甚至是荒诞的行为。但在疫情的阴影下,更多年轻人切肤地感受到世事的无常,他们认定“人走后不给家人留下纠纷才是真正的负责任”。
00后”立遗嘱人中97.7%涉及银行存款,这一群体年龄普遍在18-22周岁间,基本上为大学在读生,有部分是刚刚踏入社会工作不久,这也说明存款是“00后”的主要财产。
在金灵的遗嘱里,她把父母赠送的房子“还”给了父母,还有自己的存款以及银行账户等也留给了父母。竹子也是如此,把自己的钱都留给父母。
而跟“00后”比起来,“90后”的遗嘱中涉及房产的较多,占比71.64%。据了解,该人群中,父母买房挂名在子女名下的现象比较常见。除房产以外,父母还会选择将股权挂名在子女的名下。
新一代年轻群体的遗嘱中,财产类型更多元化和丰富。与其他年龄段不同,90、00后的遗嘱中处理财产表现更丰富,支付宝、微信、qq、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的纳入和安排,成为其一个突出的特征。
咩咩,20出头,在遗嘱里,她把自己所有社交平台的账号和密码,qq、微信、微博……都一条条列下来,留给了一起立遗嘱的好友。那是她生活的一面,留下社交账号是希望自己如果有意外,父母可以随时登录查看动态,就像还没有离开一样。
他们的财产都留给谁?
在决定立遗嘱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继承人往往只包括“最重要的那个人”。大家的财产或许并不相通,但遗产的分配对象都一样,父母子女占大多数。
30岁以下人群立的遗嘱,父母作为财产继承人的比例达到了77.26%;40岁以上人群立的遗嘱,孩子作为财产继承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30-39岁人群中选择父母或者子女继承财产的占比接近都是30%以上。
除此之外,在年轻人的遗嘱里,财产分配五花八门。有人把财产分给初恋,有人分给闺蜜,还有人要留给宠物。竹子想把存款留给父母,明星周边留给好姐妹;咩咩则是想把社交账号留给朋友。
2020年以来,更多年轻人更切肤地感受到世事的无常,疫情、战争、猝死等等,让年轻人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订立遗嘱,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年轻人的焦虑。
据统计,超过一半的人会认为,无法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如果什么都没说就走了会留下遗憾。订立遗嘱是希望未雨绸缪。
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年轻人主要考虑的风险。金灵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妈妈精通法律知识,以至于她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如果不提前做好保障,自己的遗产很有可能无法由个人意愿支配。因此她早早地立下遗嘱,为自己的财产保驾护航。
照顾家人,是年轻人主要考虑的理由。在米易的家乡,遗嘱被叫做“平安纸”。刚刚订婚不久的她,担心妈妈在自己离开家之后的生活,“我立遗嘱并不是真的为了分配去世以后的遗产,它对我而言是一份保险,防止我意外去世以后的各种不利情况。”米易把房子留给了妈妈,她只是希望这份“平安纸”能保佑妈妈以后不再担心受怕,可以安心顺遂地度过余生。
伴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升学竞争的不断扩大,83.03%的年轻人感到学习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63.03%的人表示社交压力也是生活压力的一大重要来源。这和现如今网络化的社交方式、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密切相关。也有43.64%和43.04%的人分别表示工作和健康是自己的压力来源,担心过度劳累和不健康的作息对自己造成伤害。
自身的压力也促使着年轻人提前订立遗嘱,从而规避风险。咩咩是一名剪辑师,高强度的工作、长期性地熬夜经常让她感到心力交瘁,时刻存在的猝死威胁让她心悸。“天天在死亡的边缘反复试探,潜意识里肯定也会一直想着这件事,不知不觉就思考好了。”工作压力、健康压力的双重打击,让初入职场的咩咩果断地写下了自己的遗嘱。
除了规避风险、合理分配遗产,更有68.75%的年轻人,希望用订立遗嘱的方式,作为对自己人生的阶段性总结。还有62.5%的人将遗嘱看作个人的情感寄托,希望幸福留言能在自己离开后给在世的亲人留些念想。
即使有一个人记得你,你都未曾真正死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万寿菊被用作生者与亡灵沟通的桥梁,咩咩在遗嘱中给父母留下的社交账号是她的“电子万寿菊”。这是她存在过的证据,是她给父母的慰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华遗嘱库在2020年上线了小程序留言功能——“幸福留言”。截止到2021年年底已经有8万多份遗嘱。留下微信遗嘱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群体,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3.30%。
除了向爱人、配偶表白,微信遗嘱第二大内容是对爱人和家人作祝福、祈祷,占比约34.13%。与财产继承人相反,微信遗嘱留言对象中,给爱人留言的占比最高,达到38.13%,超过子女和父母。
值得一提的是,有4.08%的人会给“未来的自己”留言,鼓励并希望自己未来会更好。从大部分“微信遗嘱”的内容来看许多人更重视友情、亲情和爱情,也拥有了新的生死观。微信遗嘱并不具备法律效力,只能当作一份诉说心意的“情感留言”。用户可以借此机会体验立遗嘱的“仪式感”,总结生活、表白家人、寄托哀思或是鼓励自己。
立遗嘱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或许它不意味着人们对于死亡没有了焦虑和恐惧。
而是他们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