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北疆生态持续向好逾10年
中新网呼和浩特12月26日电 (记者 李爱平)中国北疆内蒙古生态持续向好已逾10年。
26日,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过去10年,当地沿黄7盟市共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4000多万亩,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10万亩,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5万亩,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沿黄7盟市生态向好的标志之一是包头市南海湿地的变化。
过去10年间,经过保护治理的该湿地,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在这里频频现身,成为了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在内蒙古,像这样变化明显的景观还有许多处。
内蒙古生态,不仅在这些微观景色上有变化,过去10年间的宏观数据亦很亮眼。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过去10年,内蒙古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年均造林1000多万亩、种草3000多万亩,均居全国之首。全民义务植树总量超过20亿株。
从“黄沙”到“黄金”的蜕变,让内蒙古的生态有更多亮色。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监督专员敖东介绍,作为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目前,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昔日人们躲着沙子走,而今绿染黄沙、遍地生“金”。
他说,作为中国防沙治沙成功实践的库布其沙漠,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科尔沁沙地是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的通辽市,大力实施林业和草原综合治理、保护修复等工程,30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整体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良性逆转。”敖东这样告诉记者。
内蒙古生态向好10年,当地民众“获得感”满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草畜平衡制度全面落实,每年4.04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得以休养生息,47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内蒙古经济学家盖志毅对此表示,因绿而美、因绿而富的内蒙古,正在获得外界更多关注,期望这样的好势头继续保持。(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