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新课标如何真正进入课堂?学校迎来的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2-10-28 09:25:45来源:
今年秋季学期,新课标开始施行。

  诚如专家所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对教育的本质理解,也体现了国家对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预设与憧憬。

  新课程理念在学校扎实落地,如何从“千里之外”走到“一米之内”?憧憬的育人蓝图怎样成为看得到的风景?作为一校之长,如何用新理念将人一步一步“树”起来,形成更高质量的育人实践体系,书写不同的答卷?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家书院等联合举办的“京师问道”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系列论坛,通过云端会议就“新课标落地与学校行动”展开深入研讨。

 

 

  并非零起点——

  理解新课标,自选动作成为必修动作

  对老师们来说,“新课标”“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一个个热词,更是改变,应知晓面对变化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课程标准到课程实践,还存在着层级落差,如果没有精准的理解和有效的实践,新课标就难以真正进入课堂。

  作为一名管理者,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易艳丹校长清楚,“我们既要‘顶天立地’,去做顶层设计,去做底层逻辑,也要在多元的挑战面前保持理性的态度,引领教师,不慌不忙,持续去改变,真正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

  “我们应该基于学校这样一个教育场域,充分用好学科标准来促进教师深化学科理解。”在北京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校长郭锋看来,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来协同,形成的一个“素养拼图”和集合体。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对学科的深刻理解。比如,大家都在谈“跨学科”的协同学习,如果没有对本学科的深刻理解,“跨学科”学习极有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因此,需要帮助教师从学科事实走向学科体系的建构;借助学科核心素养来加深学科理解,从而培养学科思维,最终形成学科智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课标的落地息息相关。“老师的站位有多高,我们课程的育人价值就有多强。教师的教学站位决定了学校课程育人的眼界和格局。我们期望的是,每一节课,有需要了解、理解、记忆、掌握的知识点目标,更要有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国家督学、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认为,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堂只满足于对知识点的了解、理解、记忆、运用和反复操练上,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专家导读、自主研读、同伴互读、主题式微分享、开展沙龙……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展了多轨制专项大学习。在“读”与“展”的双轨学习中,老师们慢慢明白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有了更高的定位,或者说把一些自选动作变为必修动作。

  “新课程方案,并非零起点,有过去很多学校探索积累的经验,也包括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改造,然后进入国家文本的过程。”刘可钦表示。

  进阶优化——

  学校提升转化力,形成更高质量的育人实践体系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落地,校长和老师们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实施新课标,对学校的挑战是什么?迎来新的增长级,学校如何传承经验、分析优势、持续改进?从学科意识、学科领地的局限性上升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高度,学校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导向,让老师朝育人的方向前行呢?

  “需要进阶优化。”刘可钦表示,学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水平,也是丈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观测点。课程内容需要围绕素养立意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把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孩子学习的一个个问题链条,让老师和孩子教与学的方式发生变革。学校的正向实践转化力,就是向新课程方案靠拢过程的体现。

  优化学校课程方案,探索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学习的方式与机制,重构教育组织生态,研发课程迭代……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北京中关村三小不断改进。

  ——提供时空机制支持。每堂课的时间因需而定。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老师们不用纠结40分钟够不够,他们可根据需要把90分钟设置成不同板块。即便是单一学科的学习,如果一节课的内容重在探究、多样性表达,老师就可以连起来上60分钟。这种改变算的是大账:今天少点儿,明天多点儿,这学期整体上平衡就行了。

  ——重构教育组织生态。三个年级的班在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这被学校老师们称为跨年龄、跨学科的班组群。如果上跨学科的综合任务学习,就根据需要打开教室的一面墙或者其他墙,这样就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超越了班级授课制。

  “为此,校长需要向学术引领转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国雄认为,校长的领导力重点体现在课程开发,包括领导课程资源开发、指导课程实施、领导课程变革等方面的能力。

  “老师与老师之间,关起门来的分科、关起门来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互相没有交流沟通,在自己的学科里,越挖越深,就出不来了,很难培养孩子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刘可钦介绍,学校会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项目名片进入项目库,供老师去选择、去迭代、去发展,形成跨年龄、跨学科的班组群,组织实施跨学科的学习。

  不少学校在探索,将育人目标进行校本化阐释。“我们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级目标,然后从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道德的成长、学科的多元评价、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质健康、心灵健康7个方面来形成学生的成长手册,进行全过程的评价。”易艳丹介绍,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孩子们的“成长能量卡”,老师用电子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描画孩子们的成长画像。

  “我们期待让技术变软,让课程变硬,让评价变聪明,保护好孩子的多样性发展。”易艳丹说。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常务副校长、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分析,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我们应该把政策导向和老师教学实践形成的经验导向有机整合,把核心素养的概念加以细化,把它转化到对教学的要求上。这样,教学就不能再停留于只关注一个知识点、一课或者一节上,而是以大主题、大单元、大情境来组织教学。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出台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框架,把它变成一个新常规,用新的教学评价来落实这个新常规。当发现有个性的、有突破的优秀课例时,也会把这些个人经验注入组织当中,变成整个学校所有教师共有的实践性知识。

  始终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变革的力量。校长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支点,唤醒每一个老师的内心动力,以内源性变革去落地新课标,撬动师生的整体发展,撬动教育的一种高质量的发展。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