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粤声回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广东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2-10-20 10:16:43来源:
位于南沙区的晶科电子的封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从事精密制造工作 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贺全胜 通讯员 南宣 刘伟 摄(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让广东科教界倍感振奋

本版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采写/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沈婷婷 柳卓楠 丰西西 谭铮 孙磊 郭思琦 通讯员 杨志群 郭灼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广东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无法实现创新发展。过去十年,在狠抓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有一组数据可以显示广东的成果: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十三五”期间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23.4万个,教育总量和教育总投入位居全国前列,连续27年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位居全国首位,教育公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在以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上,广东也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6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保持全国首位,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立定脚跟,砥砺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论述,在南粤大地引发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表示,将迅速行动起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强烈的担当、更扎实的作风努力开创广东教育、科创事业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广东贡献。

广东实践

教育面貌正发生格局性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十年砥砺奋进,广东教育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2021年,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达601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4331.2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7倍和3.1倍。

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广东教育质量规模全面提升,2012年以来,全省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97.71万个。“十三五”期间,全省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257.5万个,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提高到87.3%。全省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学生入学安置率达98%以上。

职业教育坚持“扩容、提质、强服务”。广东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2019年至2021年三年,高职扩招42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广东高等教育坚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全省高校由2012年的138所增至2021年的160所,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2022年,新增3所高校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全省“双一流”高校总数达8所。

事实上,广东教育内涵式发展按下“加速键”,也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更多创新驱动的发展力量。

十年来,更多“国字号”的创新平台落地广东,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广东已构建起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十年来,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至6万多家,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国家级高新区从2012年的9家增加至14家,2021年,4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1%的土地面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万亿元,占全省20.9%。

全球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松山湖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资料图片)

党代表声音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代表:

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和专项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来,我亲历和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说,新时代、新征程给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高校要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担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雅红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将立足广东,服务华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全面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我们将坚持科技、产业、教育各类要素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理念,持续深化实施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靶向’培养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项制’招生,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和专项培养,着力造就国家战略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刘雅红说。

刘雅红向记者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将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色优势,着力培铸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勇挑重担!

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盘金生代表:

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教学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从教29年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田家炳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盘金生深有感触。他表示,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不能唯分数论,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也再次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盘金生的家乡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一个藏在群山之中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用教育改变家乡面貌是盘金生一直坚守的理想,“这些年连南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接受优质教育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盘金生说。

作为全国知名的“千年瑶乡”,学校在日常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盘金生介绍,学校现在专门开设瑶族刺绣、长鼓、瑶歌、少数民族体育等课程,并聘请瑶族鼓王、歌王、牛角王等30多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入校教学。

“现在学生排演的很多瑶族节目都登上了省级、国家级舞台,获得很多荣誉。”盘金生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实现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科教兴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卫生检疫研究所主任医师师永霞代表:

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和科研能力

作为一名海关技术人员,党的二十大代表、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卫生检疫研究所主任医师师永霞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内容深感认同。

师永霞说:“海关身处对外开放与安全防控‘第一线’,承担着构筑国门安全防线的光荣使命,科技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海关技术人员,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口岸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师永霞说,在最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她与团队在实验室检测环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通过分离新冠病毒毒株提供后续研究的种子资源,利用智能化设备和快检试剂优化检测流程和缩短检测时间,开展新冠病毒致病机理等多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全面提升实验室检测水平和科研能力。

“我们在全国率先自主研发了集流调、采样、检测于一体的移动式生物安全方舱,目前已广泛在口岸疫情防控工作中运用。”师永霞说,“回到岗位后,我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成效转化为守护国门安全工作的实效,进一步加强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

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代表:

坚持技术创新联农带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代表、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组组长周姗告诉记者:“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技术创新,坚持联农带农,抓住食用菌这一小切口,助力粤北地区乡村振兴。”

为促进粤北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周姗与团队成立了广东省食用菌工程研究中心,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粤北地区首家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民营科技企业。周姗介绍,公司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利用秸秆进行工厂化种植,大大降低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韶关菌”和“韶关山珍”。目前韶关食用菌年产量超3.5万吨,年产值超18.4亿元,主要品种的种植规模及产量占全省60%的市场份额。

周姗表示,未来将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韶关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进一步完善粤北食用菌产业链的体系建设,打造集产、学、研、销于一体的完整体系,推动粤北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粤北乡村振兴。

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校长苏东青代表:

把爱国种子埋进学生心灵深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代表、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校长苏东青表示,推动教育发展,不仅要缩短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硬实力差距,更要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的衔接上抓实抓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苏东青告诉记者,育人要育心,要以立德为根本。她在城南小学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思政课,策划红色英雄故事微剧,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办好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为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期许!”苏东青说。

专家解读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要重视人才成长

文化氛围培育和社会环境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了1600多字的篇幅专题论述科教和人才工作,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成章的一个部分,彰显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科教事业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部署落实这两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发展战略,让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同事们感到振奋。

陈春声表示,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事业,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人类的未来,不仅与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而且事关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科技事业亦是如此。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奇迹,主要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新的奇迹的创造,仍然要依赖‘人才自主培养’。”陈春声提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基本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基本上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的。他强调,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人才自主培养”,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事实上,过去五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这是教育改变中国的五年,也是高等教育奋进、开拓和跨越的五年。陈春声说,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之下,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关键就是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特别要注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对未来擘画的科教事业发展蓝图中,陈春声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重视人才成长文化氛围培育和社会环境建设,注重年轻学者的引进和培育。“在未来几十年中,大学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吸引和培植年轻一代,为他们的进步提供土壤和养分,创造环境与氛围,在这个问题上,要讲究‘战略定力’,兼具‘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与气局”。

南粤回声

广东干部群众热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贡献智慧

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重要论述,广东干部群众展开热议。大家表示,将不忘初心,做好本职工作,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决扛起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担当,为科教兴国战略献计出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用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双区”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表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给大学赋予了更高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毛军发说,深圳大学将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扎根祖国大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新的贡献。

“要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南科大力量。”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对报告中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感到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薛其坤表示,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校,南科大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要更加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三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基础教育抓起

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告诉记者,港中大(深圳)目前已引进500名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和各国院士近30名。徐扬生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将牢牢抓住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契机,为国家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努力。

深圳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朱华伟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今时代,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水平之间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国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的使命和担当。”

朱华伟说,作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一所充满活力的特区高中,深圳中学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深中气质统一在办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