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峰会难掩欧洲矛盾心态
然而,极力展示“团结”的北约峰会,难掩跨大西洋关系中的矛盾分歧。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洲不得不在外交与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与北约,同时深刻感受到缺乏独立安全防务能力的无奈与痛楚。
矛盾之一:
是“美国的北约”,还是“欧洲的北约”?
据 报道,面对北约秘书长“在日本设立办事处”的呼吁,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维尔纽斯北约峰会结束后,重申对此事的反对态度,强调“北约没有这样的地区使命”,称“北约仍是一个北大西洋地区的公约组织”。据日媒报道,北约原计划在峰会公报中写入“在日本东京开设办事处”的内容,但在法国的公开反对下,最终公报删除了相关表述。
近年来,为配合美国所谓“印太战略”,北约加紧在亚太地区的力量投射。专家指出,在北约扮演角色及未来发展道路上,北约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当前,美国对北约有两大角色定位:一是通过北约掌控欧洲安全,视北约为对抗俄罗斯的工具;二是赋予北约以‘新使命’。北约除了要服从美国的对欧、对俄战略外,还要服从美国的亚太及对华战略,为美国的全球霸权服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对俄问题上,美国利用欧洲内部分歧,在温和派与强硬派之间找平衡,既要避免与俄发生直接冲突,波及自身,又要确保自己在北约的“领导力”。在东进亚太问题上,北约在美国主导下提出“欧亚安全不可分割”,并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加强欧亚安全联动,极力推动北约观念及机制在亚太地区发挥影响力。
“不过,以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认为,北约应当是‘北大西洋的北约’,没有必要进行跨区域甚至全球化的扩张、成为美国进行所谓‘大国竞争’的工具。欧洲内部在该问题上有分歧,并非铁板一块。”崔洪建说。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所长赵柯认为,欧洲在北约角色定位上有一定矛盾。“欧洲国家一方面认为,北约是以美欧合作为核心的军事安全集团,主要任务是保护欧洲安全;另一方面也认为应在‘印太方向’确保欧洲的安全利益。美欧的区别在于,美国视北约为加强自身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工具,试图在各个方向展现北约的主动进攻性、大国关系的对抗性;而欧洲国家不愿过多强调这一点。”
“究竟是‘美国的北约’,还是‘欧洲的北约’——这是一个分歧点。”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向本报记者指出,北约的真实架构是“美国的头脑,欧洲的身体”。从成员构成看,若瑞典正式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国将达到32个,除美国和加拿大外,其余都是欧洲国家,欧盟成员国有23个。从机制运转看,美国担负着北约接近70%的开销,主导着北约的战略发展路线,并为北约提供军事装备、指挥及情报体系、作战武器等。在这些方面,欧洲显然没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实力。
矛盾之二:
是依赖北约保护,还是追求防务自主?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美国通过北约持续加强对欧洲防务的控制。维尔纽斯北约峰会通过的区域防御计划长达4000多页,提出将大幅增强东翼军事存在,将30万部队置于高度戒备状态之下。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评论称,新计划在很多方面都是美国意志的体现。
维尔纽斯北约峰会公报还用大篇幅阐述欧洲防务与北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公报表示认可“更强大、更有能力的欧洲防务的价值”;另一方面,公报也认为欧洲防务“是对北约的补充”、“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并强调“联盟的战略核力量尤其是美国的战略核部队,是联盟安全的最高保证”。
王义桅分析,北约强调欧盟参与“分担跨大西洋负担”,实际反映了美国的逻辑:既希望北约不断扩大、挤压所谓“战略对手”的空间,又不希望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在美国看来,欧洲防务力量仅扮演辅助性角色,不能与北约军事一体化建设发生冲突、更不能取代后者。”
近日刊文指出,北约禁止重复发展现有防务能力,并敦促盟国扮演无足轻重的角色,阻碍了具备独立行动的欧洲“半自主性”防务力量的崛起。事实上,北约正按照战后美国规划者设计的那样运转——让欧洲依赖于美国的力量,减少欧洲的回旋余地。
防务自主是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起点,也是核心内容之一。不过,欧洲的防务自主建设,一直受到美国及北约的牵制和影响。
崔洪建指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法就签署圣马洛双边协议,提出追求欧洲独立的防务与安全。所谓“独立”,实质就是针对北约。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曾提出三个原则,即不脱离北约、不复制北约、不歧视非欧盟北约国家,为欧洲防务自主建设划线。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盟战略自主进程陷入低谷,一些中东欧国家对欧盟自身防务能力表示怀疑,更寄希望于美国的安全保护。在此背景下,北约进一步提升了对欧洲安全的主导地位,欧盟也不得不调整与北约的防务关系。2023年,欧盟新安全战略强调“北约仍是首要的安全提供者”以及欧盟在安全领域的补充作用。目前,欧盟防务自主建设进入相对低调期,但并未停止。
赵柯认为,欧盟追求战略自主在军事领域主要表现为追求独立的防务能力、不完全仰仗美国。但目前来看,欧盟追求防务自主,并不意味着在军事安全领域“去美国化”和“去北约化”。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欧洲对美国及北约的安全需求进一步增强。“未来一段时间,欧盟加强自身防务能力建设还将面临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内部看,部分中东欧国家将成为一股反对力量,牵制欧盟对战略自主尤其是防务自主的追求;从外部看,乌克兰危机延宕,该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及北约的影响。”
矛盾之三:
是“对华竞争”,还是“与华合作”?
维尔纽斯北约峰会公报十多次提及中国,宣称中国的所谓“对外雄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对欧洲—大西洋地区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中国的抹黑和偏见。
不过,尽管公报对外发出这种声音,但欧洲国家与美国的“中国观”有明显差异。马克龙一再强调,建立战略自主性对于防止欧洲国家成为附庸至关重要,欧洲的首要任务不是在世界各地配合其他国家议程,更不应陷入阵营对抗。
崔洪建认为,美欧的世界观存在一定差别。欧洲主要大国普遍认可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认为欧洲和美国都是重要一极,强调多极世界各个力量之间的平行关系。美国则更多强调西方世界的“团结”及自身的领导地位,认为世界是西方主导下的“等级秩序”。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欧洲多数国家主张多边主义,用政治及外交方式,在平等基础上构筑关系。美国则更倾向于单边主义的政策思维模式。在这些因素影响下,美欧与“非西方国家”打交道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欧洲国家更愿意采取一些“软”方式,强调经贸联系、规则协调及双多边交流;美国则更多强调自身经济及军事霸权。
欧洲理事会日前发布文件,将中国定义为“欧盟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制度性竞争对手”。该结论称,欧盟和中国是重要的贸易和经济伙伴,但欧盟将继续减少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包括供应链领域,并将在必要和适当时实施“去风险”和多样化,但欧盟无意“脱钩”或“内转”。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最新发布的对华政策结论,是欧洲内部各种力量妥协和平衡后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王义桅认为,随着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北约在美国主导下日益从安全同盟向地缘政治、经济及技术同盟发展。与美国拉拢盟友伙伴鼓吹“脱钩”“断链”不同,欧洲更强调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愿意将中国视为“敌人”。不过,欧盟对华政策存在精英与民众、经济与政治、愿望与能力之间的脱节,欧盟机构之间、欧盟成员国与欧盟之间也存在脱节,加上成员国对华诉求各异,欧盟对华政策会出现摇摆。
赵柯指出,美国从地缘政治视角出发,认为中国是挑战美国所谓“全球领导地位”的竞争对手;欧洲国家普遍不追求“全球领导地位”,也极力避免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展开直接对抗。此外,美国更强调中美在制度及价值观上的差异,认为这是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欧洲也承认中欧的制度差异,但并不认为这一定会导致冲突,而是强调与中国“共存”、要“负责任”地与中国打交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