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2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4-06-22 17:38:05来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 流利朗读全词,掌握词中运用的典故及其含义。
    • 分析词中运用典故的写作手法,理解其借古喻今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词的内容和主题。
    •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感受辛弃疾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 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及其作用。
    • 体会辛弃疾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2. 难点:
    • 理解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 感受词人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加深对词的理解。
  3. 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引出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整体感知
    • 学生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 学生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3. 深入研读
    •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引用的典故及其作用。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孙权,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
      • 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刘裕,表现北伐决心。
      • 佛狸祠下:今昔对比,表达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满。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 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 讨论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4. 拓展延伸
    • 引导学生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两位词人豪放词风的异同。
  5. 总结提升
    • 总结本词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词,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主题,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
  • 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加深对豪放词风的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的典故和含义;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典故和情感表达;掌握词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体会辛弃疾复杂的情感和词的深层意蕴。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典故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豪情。
    • 提问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英雄人物让你印象深刻?
    • 引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 朗读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 文本解读
    • 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 分析词中的典故,如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等,了解这些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 探讨词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4. 艺术特色赏析
    • 分析词的结构,如上下阕的对比、用典的巧妙等。
    • 品味词的语言,感受辛弃疾豪放悲壮的词风。
  5. 拓展延伸
    • 比较辛弃疾与苏轼的词风,分析异同点。
    •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进一步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
    •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词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和对历史的思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词中的典故和情感表达,体会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可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